晋城市民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来源:《晋城经济》 2024第1期
近年来,晋城紧紧围绕打造“文旅康养样板城市”,深入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民宿经济不断升温。为全面掌握我市民宿产业发展情况,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合为集团、山西旭日东升城乡规划艺术设计公司,于2023年11月9日-10日分赴全市六县(市、区),对民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内涵与意义
(一)民宿的定义
按照2021年2月25日国家文旅部发布的旅游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民宿(homeslayinn)是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客栈、庄园、宅院、驿站、山庄等。旅游民宿等级分为3个级别,由低到高分别为丙级、乙级和甲级。
(二)民宿的起源
民宿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欧美乡村以英国的b&b(bed and breakfast)为典型代表,是农家为来客提供早餐与住宿的家庭式招待,这是民宿最早的雏形。后来民宿逐渐兴起于日本、兴盛于台湾。国内对民宿这一概念的认识来源于2001年台湾的《民宿管理办法》。
(三)民宿的界定
民宿与农家乐的区别是:农家乐更加强调“农家”,利用农户的农家院子,为游客提供劈柴、挑水、生火、做饭、种田、垂钓等乡村生活乐趣;而民宿更注重服务特色、精神追求、文化涵养。民宿在城乡均有分布,除乡村民宿外,还有“城市民宿”的经营方式。
民宿与商务酒店的区别是:商务酒店一般经营规模较大,商家与消费者通常只是单纯的消费关系,缺乏“人情味”;而民宿一般体现民宿主的文化追求,管理灵活,经营规模小,更能感受到烟火气。
(四)发展民宿产业的意义
一是中央有要求,民宿产业前景广阔。民宿是文旅融合的新阵地,是产业发展的新抓手,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7月,文旅部、公安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更
好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的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标志性产品。
二是山西有部署,民宿产业蓄势待发。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战略型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着力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实施了三个“一号”公路和三个“人家”工程。山西省乡村民宿业发展规划》(2022-2030年)提出我省乡村民宿要走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之路,并对创建全国甲级、乙级、丙级旅游民宿予以补贴奖励2022年10月成立了山西省民宿文化协会,目前全省“三个人家”达到458家(黄河人家191家、长城人家67家、太行人家200家)。
三是晋城有优势,民宿产业大有可为。我市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越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围绕'建设国家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文旅康养重要目的地”目标,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性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举全市之力打造千亿级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实施了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牵引性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形成示范区 大景区 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康养产品供给体系,织就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全域旅游一张网,为民宿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类型与现状
调研统计,我市共有民宿105家、客房5551间、床位8664张。目前我市尚无甲、乙、丙级民宿。按照每天350元以上、200-350元的售价区间(200元以下的为农家乐)划分,在我们重点调研的37家民宿中高端民宿13家,占比35%;中端民宿24家,占比65%(-)我市民宿产业发展概况
依托特色资源要素,目前我市民宿产业主要分为文化型民宿、生态型民宿、田园型民宿、近郊型民宿、主题型民宿等类型。
城区民宿主要分布在洞头村、翟河底村。钟家庄办事处洞头村民宿投资6000万元,大力发展集红色文化、生态康养、农俗体验、观光休闲、文化遗产、客栈民宿等为一体的、多种模式相融合的多业态康养旅游度假区,打造“红色文化 绿色康养”民宿。南村镇翟河底村吴王春晓民宿投资800万元、融人中医药养生、文化体育、观光度假、公园休闲等康养要素,打造森林康养民宿。
泽州县民宿主要分布在北石店镇、柳树口镇大阳镇、高都镇、山河镇、南岭镇。北石店镇司徒村“老巷故事”投资390万元,打造城郊民宿,2021年被评为省级“太行人家”品牌民宿。柳树口镇合聚恬苑、听月楼分别投资400万元和1000万元,打造高端医养特色民宿。大阳镇阳阿清居、霓芷小院、青年粮仓、人和小院总投资约3亿元,已建成“阳阿清居”“状元福地”两大系列共44个院落。
高平市民宿主要分布在东城办、陈区镇、河西镇、寺庄镇、野川镇、原村乡。东城办祈福康养文旅产业园背靠七佛山生态公园,计划投资1亿元,打造沟北村“寻梦小镇”果则沟村“活力康养”、秦庄村“祈福”小镇;寺庄镇枕泉山庄计划投资1.5亿元打造特色文化体验民宿;河西镇苏庄计划投资0.6亿元,打造以高平婚俗为主的特色民宿。
阳城县民宿主要分布在皇城相府、蟒河、析城山三大景区,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纽带,推动民宿产业向品牌化、多样化、情景化方向发展,实现沁河古堡、蟒河茱萸湾、横河骑栖营三大片区民宿联动发展,现有规模以上民宿4家。北留镇郭峪古城投资2000余万元,打造“进士第”民宿和“孝友第’民宿。蟒河镇邢西村携程农庄投资5000多万元由携程集团设计、采购、建设、运营、管理(epcom模式),打造太行蜜境度假民宿。润城镇中庄村布政李府投资1500万元,打造明清古堡民宿。横河镇牛心温投资2100万元,打造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特色民宿。
陵川县民宿主要分布在六泉乡、古郊乡、马圪当乡、夺火乡、附城镇。附城镇丈河院子采取市国投 村集体 第三方运营 村民方式,投资3.2亿元打造骑行小镇民宿。六泉乡浙水驿站投资2300万元,打造颐养浙水民宿。马圪当乡横水片区投资3100万元,打造芳华横水休闲民宿。古郊乡王莽岭景区云顶九院投资7500万元,打造特色山地民宿;松庙小镇投资8000万元,打造睡眠小镇民宿。
沁水县民宿主要分布在土沃乡、张村乡、郑村镇、嘉峰镇。土沃乡龙隐山居投资6600万元,打造徒步休闲运动民宿;星梦童年小镇投资5000万元打造亲子研学康养民宿;南阳红色小镇投资2800万元,打造红色主题民宿。鹿台山国学小镇投资8000万元,打造森林研学康养民宿,2020年成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嘉峰镇窦庄古堡投资5000万元,打造古堡文化民宿。
(二)我市重点民宿投资情况
我市民宿从投资额度来看以国有资本投资(包括国投、城投、农投、文旅投)为主,从投资主体来看以社会资本为主。我们重点调研的37家民宿中,有21家投资主体为社会资本,占比57%;村集体投资4家,占比11%;国有资本投资10家,占比27%;社会资本和国有资本混合投资2家,占比5% 。
(三)我市重点民宿客源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我市民宿客源主要来自中原城市群及省内地区,京津冀及长三角客源偏少,客户停留时间较短。重点调研的37家民宿中来自河南省的客户群体占比达到44.3%;来自本省客源占34.4%(其中本市客源占本省客源的42.9%);来自京津冀地区客源占比为16.4%;来自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客源占比仅为1.64%(见图2)。民宿的客户基本是旅游短暂停留,1-3天的占比为86.5%,5天以上的占比为5.4%。
(四)我市重点民宿主要经营业态
根据调查问卷,我市民宿产业业态主要以住宿、餐饮、娱乐、运动为主。根据重点调研的37家民宿数据统计,经营业态兼具住宿、餐饮、娱乐、运动业态的有2家,占比5%;兼具住宿、餐饮、娱乐业态的有16家,占比43%;兼具住宿、餐饮、运动业态的有1家,占比2%;兼具住宿、餐饮业态的有13家,占比35%;兼具住宿、娱乐业态的只有1家,占比2%;只有住宿业态的有4家,占比11% 。
(五)我市重点民宿投资和经营情况
重点调研的37家民宿,从投资额看,500万元以内的民宿占比52%(其中投资额100万以内的占比11%);500-1000万元的占比13%;1000万元以上的民宿占比35% 。
从售价区间看,多数属于经济型住宿,售价区间在300-500元/晚的民宿占比73%(其中300元/晚左右的占比为66.7%)。运营成本每年100万元以内的民宿占比81.3%(其中每年运营成本10万以内的民宿占27%)。
从用工规模看,人员数量在10人以内的占比59%,人员数量在10-20人以内的占比19%,人员数量在20-50人以内的占比14%,人员数量在50人以上的占比8% 。
从利润率看,运营亏损的民宿占比33%,利润在20万元以内的民宿占比43%,利润在20-50万元的民宿占比24%。
三、问题与原因
调研发现,我市民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一)市场定位同质化严重
目前,我市民宿产业依托气候生态优势,市场定位均为“避暑康养、休闲旅游”产业链延伸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竟争力不强。客源多来自市内和河南,客户群体单一。
(二)以国有资本投资为主,市场活力不强
由于民宿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尽管全市民宿数量上国有资本占比较低,但在投资规模上占比很高。国有和集体资本投资的民宿未能有效分离所有权、经营权、运营权,市场意识较为淡薄,缺乏算账意识,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低下,很难实现国有和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如喜镇苏庄投资1.3亿元,年营业额2000万,毛利500万元,仅能维持基本运营。
(三)民宿产权归属影响市场投资积极性
调研发现,民宿所用土地多为集体用地,投资方和村民签订租赁合同,租期短、租金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多,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影响市场投资的积极性,造成投资经营的短期行为。
(四)运营模式创新不足
调研发现,我市民宿运营模式主要为自投自营、自投外聘、自投外托,缺少联合运营、一主多运协会运营、品牌入驻运营等运营模式。
(五)要素保障不足
从土地来看,虽然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在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要预留不少于1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以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但由于各县(市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较少,难以将指标落实到村庄层面,造成民宿产业违法占地现象严重。从人才来看,民宿从业人员较少、流动性大且缺乏专业培训,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民宿品质需求。从资金保障来看,缺乏与民宿产业相关的专项资金、结构性贷款、补助性资金等资金支持。从相关配套政策来看,水、电收费均按商业价格收取,运营成本较大:多数民宿布局分散,冬季不能实现区域集中供热多使用空气能或太阳能 空气能的取暖方式,耗能较大。
(六)民宿业态单一,品牌建设滞后
调研发现,大多民宿业态以住宿、研学、培训为主,商业业态发展不充分,产业链条短,产品供给能力弱,不能将“客流量”转化为“客留量”。尚未形成市、县、乡、村各具特色的统一品牌,宣传推介缺乏跨区域的协同联动机制,不能有效形成合力。
(七)运营监管存在“真空”
由于民宿边界较为模糊,其住宿设施和经营行为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监管,缺乏统一的监管主体部分地区出现监管真空,消防安全许可证、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办理困难,大部分民宿难以网络推介。
四、市场与前景
(一)未来十年民宿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1.收入水平因素分析
民宿市场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人民收入增加,对于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就会随之增加,用于提高生活品质上的支出才能更多。我们收集了 2018-2022年全国、山西、晋城人均gdp数据(见表1),并进行了线性分析(见图6),发现近五年全国人均gdp都在平稳增长,数据分布较为集中:山西人均gdp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但差距在逐年缩小;晋城市人均gdp增速明显,五年间接近翻番,绝对值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两年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全国、山西、晋城人均cdp分别为2018年的1.3倍、1.6倍、1.8倍。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将为民宿产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经济基础。
2.文化素质因素分析
通常来看,民宿产业的目标客户群体都有一定经济实力,且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对生活品质有所追求。某种程度上讲,一个地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越多,对民宿产业发展会越有利。根据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2010年全国山西、晋城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分别为8.930%、8.721%、6.786%.2020年分别为15.467%、17.358%、17.237%,十年间山西和晋城十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数量大幅提升,由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变为全面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见图7)。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山西、晋城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分别是2010年的1.73倍、2.01倍、2.54倍,2022年我市8090、00后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分别为9#%和42%,市民受教育程度逐年提升,高学历人口比重持续增加,对民宿产业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扩大。
3.城市化因素分析
城市和乡村在空间上相对独立,但在情感世界中紧密相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城市居民对于乡村生活的体验需求逐步增加,乡村康养旅游展示出独特魅力。我们收集了全国、山西、晋城城镇化率变化情况(见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22年,全国、山西、晋城城镇化率分别比2018年提升5.64、5.55、4.15个百分点(见图8)。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人群开始追求“看得见山、摸得到水”的乡村生活,“情怀游”的吸引力逐渐显现,节假日周边游、乡村游热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处于后疫情时代,城市人群对健康养生有了更大需求,同时满足生态游、康养游、度假游的民宿产业将对城市人群更具吸引力。
(二)未来十年我市民宿需求趋势及相关因素影响分析
1.周边人口变化趋势
我市民宿产业大多以周边地区为客源市场,周边人口变化将会直接影响我市民宿产业发展。我们重点分析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2018年-2022年的人口变化情况(见表4),由表可以看出,近五年三省人口规模呈现基本稳定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影响,预计三省人口在今后十年会保持总体平稳、略有上升趋势。随着我市民宿产业影响力的提升,到我市休闲度假的周边人口将会越来越多,将为我市民宿产业发展提供稳定客源支撑。
2.人口流人趋势
近年来,为大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我市采取了发放旅游住宿消费券、部分景区免首道门票等政策,吸引游客到晋城旅游度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收集了2020年以来全市及高平住宿人员的相关数据(见表5)。数据显示,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外地来晋城旅游住宿人员处于较低水平,且游客数量不稳定。2023年以来,在消除疫情因素的影响后,外地来晋城旅游住宿的人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23年全市1-10月外来旅游住宿人员超过了近年的全年水平,是2022年全年的1.54倍。高平市、陵川县2023年1-10月份外地人口人住人数分别是2022年全年的1.96倍、2.52倍。随着我市文旅康养产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供给的不断丰富、晋城康养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辨识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到晋城旅游住宿的游客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衣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将有效带动民宿产业发展。
3.交通条件变化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太郑高铁的全线贯通,晋城市对外开放的交通瓶颈取得历史性突破,晋城与中原城市群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真正意义上成为山西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桥头堡”和面向中原的“前哨”,是中原城市群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为民宿产业发展打通了“主动脉”。我市公路总里程从建市初期的1534公里增加到目前的近1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04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尤其是2023年11月8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全线贯通,连接起全市6个县(市、区)、36个乡镇,覆盖了90%的脱贫地区、景区景点和特色农产品产区,形成了“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全域旅游一张网,畅通了民宿产业发展的“微循环”。未来随着民用机场的建成投运,晋城市交通格局将迎来更大突破,对民宿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会更加凸显。
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分析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全市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文旅康养目的地来规划建设管理,聚焦“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空间布局,不断完善“示范区 大景区 百村百院 旅游路网”产品供给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成a级景区40个、星级酒店17个、旅行社45个,基本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随着城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推进,将进一步促进我市民宿产业快速发展。
5.我市城市品牌价值影响分析
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多元投人、机制保障,以“建设国家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文旅康养重要目的地”为目标,全力打造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叫响叫亮“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品牌,探索出一条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晋城路径”。晋城市和秦皇岛、攀枝花成为为数不多的可以冠名全国康养大会的城市,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为高品质的康养产业提供了展示平台和交流空间,增强了我市文旅康养产业品牌价值。同时,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等城市荣誉的加持,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城市气质、优美的城市环境,晋城市城市品牌价值与日俱增。
(三)我市现有民宿市场饱和度分析
1.供需结构分析
作为一种新兴的非标准住宿业态,我国民宿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美团民宿交易额占美团酒店交易额的比例约为4.8%,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23)》的分析结论,国内民宿市场的年渗透率(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之比)目前约为3%,未来五年,还有6至8倍的增长空间。按此增速计算,到2028年,晋城民宿行业将有630余家、33300间51980个床位,根据全国民宿年人住率平均水平40%推测,以不变价计,年产值峰值为19.5亿元。
2.空间结构分析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仅王莽岭景区接待游客人数25万人次,游客规模和旅游收入均创近年新高。在民宿旅游的发展中,热门景区本身的流量为民宿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景区 民宿”的组合搭配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每到夏季,众多的外地游客到陵川旅游避暑,陵川民宿、酒店平均人住率超80%,一些热门民宿甚至一房难求。与陵川县气候相近的其他县区,也具有夏季凉爽特点,但民宿产业发展不够充分、业态不够丰富,住客的数量和停留时间相对较少,运营状况不尽人意。
3.时间结构分析
我市民宿经营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民宿产业进人旺季,夏秋之后民宿市场进入淡季,进人冬季大多民宿歇业,每年最多只能营业5个月。
4.产品结构分析
我市民宿产业产品结构供给质量整体不高,主要呈现出“高端不高、中端不强、低端不足”的特点高端不高:高端民宿尽管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民宿主题不突出、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
中端不强:中端民宿不仅数量少,且多为散户经营,产品结构单一,无法满足客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尚未进入集群化、标准化建设阶段。
低端不足:低端民宿经营档次偏低,可提供住宿服务的商家多,但符合民宿标准的少。大部分民宿经营者主要是当地农民,经营理念滞后,管理服务人员职业化程度低,服务能力有限。
五、对策与建议
围绕构建大理、湖州、晋城民宿“金三角”,努力打造“北方康养民宿之都”我市民宿产业应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定位
建议编制晋城市民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我市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立足创新发展格局,坚持全域旅游定位,结合城乡融合发展,考虑资源、市场、区位等因素与条件,客观评估民宿发展的适宜地区和聚集点,形成目标明确、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提质控量的晋城民宿集群规划战略,指导民宿的布局、选址、建设、经营等各个环节,促进晋城市民宿产业健康发展。
(二)强化文化融合,打造民宿品牌
全市着力打造统一的“太行人家云海栖居”民宿品牌,下设不同县(市、区)子品牌,通过凝练城市精神,打造独具晋城特色的六个“小院民宿”体系。
阳城县和沁水县要依托古堡文物密集区和沁河流域风光,以“古堡文化”为特色,打造“古堡小院”;同时整合周边第一产业资源,阳城县依托山茱萸、红谷子等特色农作物打造“红萸小院”,沁水县依托蜂蜜养殖产业,打造“蜜境小院”。高平市要彰显炎帝文化、长平之战古战场文化、良户致仕文化发扬铸剑为犁、耕读传家、诗书济世的传统文化,打造“耕读小院”。陵川县以“太行屋脊”为特色,融合棋源文化、金元古建文化,搭配独特的太行山景观要素,依托王莽岭龙头景区,打造“云海小院”。泽州县以“古代商贸文化”为特色,以丹沁两河及其支流景观风貌为基础,打造“水畔小院”。
(三)推动文旅融合,实现集群发展
强化空间集聚发展形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分类打造十大民宿集群。城区和泽州县依托珏山大景区、大阳、高都等国家级历史名镇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珏山赏月名胜、古镇文化、太行八陉等优势品牌资源赋能民宿产业,形成太行山泉、太行古镇集群;高平市依托炎帝陵寻根问祖大景区,将上党文化、特色美食、丹河庄园等优势品牌资源赋能民宿产业,形成太行寻根、太行有喜集群;阳城县依托太行古堡大景区,将太行古堡、始祖文园、蟒河山水等优势品牌资源赋能民宿产业,形成太行古堡太行丹霞集群;陵川县依托王莽岭太行之巅大景区,将陵川清凉胜境、深呼吸小城、陵五味等优势品牌资源赋能民宿产业,形成太行云顶、太行红叶集群;沁水县依托太行洪谷山水画卷大景区,将画境沁水、暗夜星空、沁河文化等优势品牌资源赋能民宿产业,形成太行草甸、太行水镜集群。
强化产业集聚发展形态。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纵横联动、深度融合"民宿产业集群发展形态,锻长城乡民宿产业链,不断拓展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产业向前后端延伸、向上下游拓展,加强民宿与设计、建设、融资、运营、培训、用品、餐饮、销售、预订网络、管理咨询、物业管理、科技服务等上下游产业的联动互利,打造民宿集群的全产业链闭环。通过系统整合与融合乡土文化、农旅产业、自然生态等资源,在民宿住宿、餐饮等核心业态基础上,拓展民宿在特色农产品销售、康养、运动、培训、电商等各个方面的业态内容,构建多元化民宿产业集群。
强化文旅融合发展的“民宿 ”意识。通过“民宿 ”将民宿与生态农业、地方文化、民族特色、手工艺术和乡村旅游等业态整合起来,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生活方式,积极发展“民宿 康养”“民宿 农业”“民宿 休闲体育”“民宿 亲子研学”“民宿 艺术”“民宿 冰雪体验”“民宿 节庆活动”等多元业态。
(四)完善基础配套,提升服务品质
加快完善民宿配套基础设施。全面强化民宿重点开发区域周边道路、电力、水利、厕所、能源、环卫、安全及通信等八大基础设施。将特色民宿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特色民宿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民宿旅游重点发展区域内的道路、水电设施、燃气供暖设施、通信设施、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消防应急等基础设施。构建民宿旅游经营者和村民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村民参与民宿旅游服务场景构建的热情,自觉承担起维护民宿旅游发展环境的责任,打造民宿旅游命运共同体。
加快提高民宿产业品质。在民宿建筑设计上民宿的选址与建设应与周边环境协调,保留老屋院落、作坊等老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当地文化特色,使民宿成为承接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最佳载体;将美学理念融人建筑之中,对周边的山水林田进一步规划设计,注重培育自然景观,使游客触目皆为青山绿水,居住体验得到大幅提升。
加快提升民宿综合服务能力。主人文化是民宿旅游发展极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民宿经营者对游客的服务和人文关怀上,如推荐旅游路线、提供登山设备、天气预报提醒等。要打造“一家一式”的乡村民宿体验游,拓宽游客的尝鲜视角,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与体验。加强民宿主人与旅客交流和互动,通过讲述地方文化故事或分享所见所闻,提供体验式、沉浸式的特色服务,让旅客的民宿生活充满浓厚的人情味,能够提高旅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加强要素保障,凝聚发展合力
一要加强组织保障。成立民宿产业发展专项工作组,负责制定指导意见,建立高效的实施推进机制。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规划和建设服务管理标准。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规划实施和监督管理。建立晋城市民宿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组织,民宿产业管理组织(或运营机构)民宿经营主体、相关部门参加,总结、评估、监督年度民宿项目建设、市场营销等情况,研究解决民宿建设运营、服务管理中的重点问题。
二要加强投融资保障。建立投融资平台,负责融资并对民宿项目进行投资。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多种合作模式参与民宿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康养村落项目的信贷扶持,对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优选项目可适当提高贷款额度。鼓励金融机构深人研究设计金融产品,将企业利益与农户利益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投资收益率。
三要加强用地保障。鼓励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国家、山西省、晋城市各项用地政策。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人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民宿产业接待和活动场所。
四要加强人才保障。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文旅局等职能部门应立足于全市民宿产业发展基础,围绕民宿产业职业技能培训与服务,以民宿产业发展需求导向设置人才培训目标和培训课程,培养一批能为民宿发展提供管理、知识、创新、技能和服务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
五要加强平台管理。尽快成立民宿行业协会,构建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负责全市民宿产业的统一管理。线上服务平台包括民宿预订、特产预售、联票预定、游线指定、信息查询、投诉反馈等便捷服务。线下管理机构包括民宿规划建设技术审查、运营服务、常态化星级评定、品牌维护与营销推广、标准化培训、投诉受理、环境容量调控、安全保障等内容。
六要加强部门监管。编制出台《民宿服务规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等行业服务标准和支持政策,对民宿服务经营主体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提供政策优惠,落实部门监管责任,促进民宿产业规范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晋城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晋城合为规划设计集团联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