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银河网站 > 本会资讯 > 本会信息

浅议晋城市金融业提质增效方略-银河网站

发布时间:2023-03-21 10:49|栏目: 本会信息 |浏览次数:

张利民   李志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1年8月,中共晋城市委第八次党代会擘画了“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的宏伟蓝图。

    全面、高效支持晋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系统而言,既是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必须通过金融业的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服务能力、发挥金融功能,进而为我市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注入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2019 年以来我市金融业提质增效主要成效

   (一)金融产业体系日臻完善,贡献度明显提升2019年以来,晋城市金融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多种新兴金融业态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成型,金融业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末,晋城市银行业金融机构23家、财务公司1家、证券公司分支机构6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35家、地方金融组织31家。2021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完成80.2亿元,较2019年增加11.3亿元,两年累计增长15.9%,增速高于全省6.5个百分点。

   (二)各类业务稳步增长,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融资总量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末,全市社会融资规模新增426.4亿元,较2019年多增71.7亿元,新增额创历史新高;各项存款余额2955亿元,较2019年末增加3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超过2100亿元,较2019年末增加557亿元,两年累计增长35.8%,增速居全省第一。信贷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21年末,采矿业贷款余额660.2亿元,余额较2019年末增加75.6亿元,占比较2019年末下降1.6个百分点。在保持支柱行业融资需求的同时,信贷配置结构逐步优化。服务业贷款由2019年末的274亿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393亿元,年均增长43.4%。民营、小微、涉农贷款持续增长,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贷款利率稳步下降,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明显。债券融资增量扩容。晋城市企业债券发行额由2019年160亿元增长至2021年230亿元,融资规模持续增长。证券、保险业运行良好。截至2021年末,晋城市证券交易开户15.08万户,累计成交额567.69亿元。2021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6.75亿元,赔款支出19.65亿元,保险保障功能进一步提升。地方金融平稳运行。2021年末,政府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20.01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90.5%;典当余额1.45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26%;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8.22亿元,较2019年末下降9.9%;不良贷款0.85亿元,较2019年末下降43.3%,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实现平稳运行。

   (三)创新力度持续加大,区域特色金融加快发展2019年以来,全市金融系统加大创新力度,优化服务质效,开展了具有鲜明晋城特色的金融创新实践。发挥基金引导作用,充分利用50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50亿元山西太行富士康光机电基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支持企业上市挂牌,截至2021年末,我市形成了2家主板上市、4家新三板挂牌、102家晋兴板挂牌、159家后备企业的上市挂牌集群。发挥政府性担保增信功能,在全省首家完成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2:2:4:2”风险分担机制[1],率先将担保费率降低至1%。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率先在全省出台《晋城市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互助补偿暂行办法》,成功申报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荣获上级财政奖励4000万元。完成沁水县农商行改制工作,地方法人银行治理成效明显。     (四)金融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信用中国(晋城)”平台建设,税收违法、行政许可、纳税信用a类名单、行政处罚等信息已纳入平台。稳步扩大征信系统接入覆盖面,晋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接入征信系统,税务、工商、不动产登记、医保也通过相应方式实现共享。开展农村信用体系“百县千村”示范工程建设,深化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基础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场景基本实现移动支付全覆盖。普惠金融深入发展,手机银行、电子银行全面覆盖,大大加快资金营运和流通效率。外汇收支、跨境人民币便利化范围进一步拓展,涉外金融服务便利化程度持续优化,市场主体获得感明显增强。(五)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取得实效成立晋城市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顶层机制设计。强化地方金融监管力度,明确“7 4”地方金融监管体系[2],提升监管覆盖面和有效性。稳妥推进地方法人机构改革化险,2020年开展“百日清欠”专项行动,清收不良贷款38.01亿元。银行资产质量整体运行良好,截至2021年末,不良贷款余额28.5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6%,显著低于全省(1.67%)、全国(1.73%)水平。

    二、当前我市金融业提质增效面临的问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虽然晋城市金融业较好地支持了前期经济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匹配、不耦合,需要予以统筹解决。

   (一)金融行业增加值偏小,贡献度不足虽然晋城市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是总体上占比偏低。纵向来看,2019年至2021年,晋城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5.19%、5.18%、4.29%,贡献度持续下降,这充分体现出在煤炭价格处于高位的情况下,金融业发展跟不上能源工业发展步伐。从横向看,晋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偏低,2021年较全省、全国水平分别低了1.4和3.7个百分点。

   (二)实体经济承贷能力有限,资金运用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深化程度相对不足。2019年至2021年我市各项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分别为113.5%、120.1%、110.0%,而2021年山西省、全国这一指标分别为151.5%、168.5%。二是存贷比持续偏低。2019年至2021年,晋城市存贷比58.8%、62.0%、71.1%;而2021年全国和山西省的存贷比分别为83.2%和74.9%。金融深化程度不够,存贷比指标持续偏低,反应当前资金运用不充分,储蓄资金转化为社会资本的效率较低,金融作用还有较大发挥空间[3]。

   (三)金融资源配置仍不均衡,普惠性不足一是县域存贷比明显偏低。2021年末,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市)存贷比分别为45.49%、48.64%、29.56%、37.48%,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二是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有待提升。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获贷相对较难,偏远地区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仍有待提升,金融对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支撑不足[4]。三是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低。2021年末,民营经济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的19.2%,排名全省第10,仅高于太原;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6.21%,排名全省第9,仅高于太原、阳泉。四是科技创新支持不足。符合科技创新“轻资产、重智力”“高风险、高收益”的信贷产品相对偏少,初创期企业获得融资难度大,科创型企业支持相对较少。薄弱环节的融资配套机制不健全,信用增进、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措施相对缺失。五是绿色信贷规模偏小。2021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88.78亿元,仅占各项贷款的4.22%,低于全省水平3.78个百分点。

   (四)金融业态发展不充分,功能发挥不足一是银行信贷政策趋同,精准性有待提升。当前,金融机构普遍具有强烈的央企、国企“偏好”,授信政策上一定程度“同质化”,资金投放集中在大型能源集团及其核心企业,服务重点趋同、服务方式单一、服务理念相对落后。二是直接融资渠道较少。2019年以来,全市债券发行集中于晋控装备制造、兰花、市县国有资本运营中心等少数企业,覆盖面不足。债券发行品种单一,双创、小微、三农等金融债券发行尚未破零。证券机构功能相对单一,保险保障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地方金融组织发展质量不高。地方金融组织普遍规模较小、自身风控能力较差、风险防范能力不强,存在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制度执行不够完善、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等问题,发展质量参差不齐。

   (五)金融生态环境有待优化,融资配套不足一是企业信息共享有待优化。目前,我市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功能发挥不足,企业各类经营信息较为分散,“数据分割”依然存在,核心业务数据获取难度较大。银行机构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时,缺乏数据“支撑”。二是融资配套机制相对缺乏。一方面,缺乏相对统一的信息披露和对接机制,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进展、优惠扶持政策等内容了解不深,对企业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情况掌握不充分。另一方面,信用增进、风险补偿等融资配套机制覆盖面依然有限。特别是民营、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影响银行贷款投放积极性。三是营商环境有待改善。银行机构在不良资产诉讼中,普遍面临抵质押财产保全查封难、诉讼成本高、耗费时间长、胜诉执行难、抵押物变现难、执行率低等问题,影响放贷信心。

    三、制约我市金融提质增效的深层次原因

   (一)金融支持与地区实体经济适配性不高一方面,从金融需求端看,实体经济转型有待增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经济转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受资源禀赋、企业结构等多重因素影响,“一煤独大”“一股独大”产业结构尚未取得根本性改变,晋城市绿色低碳、清洁能源、科技、环保、高端制造业等产业发展相对薄弱,满足市场化融资条件的项目储备较少。加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疫情冲击、环保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企业资金需求相对疲软。另一方面,从金融供给端看,服务能力有待优化。受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晋城市银行机构在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下运行了数十年,信贷投放上形成了对大型煤矿、融资平台、房地产、大型国企的“偏好”,有了“路径依赖”,对高新技术、绿色发展、现代服务业、科创型企业、轻资产新业态等企业项目“不会投、不敢投、不愿投”。 

   (二)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滞后晋城市金融结构以银行信贷为主,新业态发展有限,金融功能难以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本质上是通过吸收储户存款作为其负债,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资本,其天然具有较高的“风险厌恶”性,适合投向于产业相对成熟、风险相对可控的领域,而对于科技型、初创型、投资回报周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的企业、项目来讲,信贷资金可能并不是最合适的支持方式。晋城市产业转型投资基金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需要进一步丰富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产业引导基金、信托、私募基金等金融业态,形成功能多样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三)政府有一些部门对金融不甚了解集中体现在:一是对金融认识不足。政府有一些部门、部分人员对于金融的理解过于简单化,甚至一定程度上仍将金融理解为“第二财政”,认为只要是计划内的投资项目,金融部门就应该去匹配资金,如果有项目但缺资金就表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力。这种“计划性”思维,既不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也会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生负面影响。二是融资配套机制仍不完善。有些政府部分部门更加侧重于强化资金支持,但对金融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给予的支持不足,特别是在信用体系建设、银企信息共享、部门协调联动、营商环境等方面还有差距。如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企业各类经营数据仍较为分散,“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数据平台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整合,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广泛存在。三是“契约”精神相对缺乏。如前期为加大对民营小微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关部门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缓释金,并与合作银行约定了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但实际履行起来很难,承诺的融资担保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推动我市金融业提质增效的几点建议

   (一)加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全面加快产业转型力度。聚焦“1 5”现代产业体系[5]建设,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慧矿山、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清洁能源等重点转型领域,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能源转型项目土地预审、环评手续等关键要件的审批效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全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也是金融活动的主要承接者。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围绕“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等创新型企业,加大培育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壮大。三是推动银企高效互动。引导金融机构完善信贷管理机制,优化项目准入、贷款审批等流程,提升金融供给质效。完善政银企对接反馈机制,通过金融顾问、工作专班等形式“一企一策”进行融资辅导,高效解决融资中存在问题,帮助企业提升融资能力。

   (二)增强地方法人机构治理水平一是增强地方法人银行实力。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制定资本补充规划,用好用足现有市场化渠道,积极利用压降分红、定向增发、引入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筹资等方式引进各类资本,并争取通过发行专项债券等渠道,多方补充地方法人机构资本金。二是稳健发展地方金融企业。加强对各类地方金融组织的监督管理,促进规范经营。开展地方金融组织强基行动,壮大地方金融组织实力。推动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加强与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地方金融组织的合作,推动金融机构与地方金融组织业务顺畅循环。加强与省金融集团、晋商信用增进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协作,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三是提升现代金融公司治理水平。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提升地方金融企业生存力和发展力,健全完善内控机制、激励机制、对标机制,确保金融企业经营整体上水平、提质效。

   (三)全力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一是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存货与原材料动产质押等贷款品种,有效破解小微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推进“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解决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提升供应链条的竞争能力。二是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挖掘中小微企业履约能力、信用状况、交易信息等非财务信息,降低服务门槛和金融交易成本,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三是引入创新金融业态。引进、集聚一批域外知名的天使基金、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并购基金等创新金融业态,不断优化直接融资环境,满足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引导保险机构有序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等业务。

   (四)持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完善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发挥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功能,加强市金融办、人民银行、银保监分局等监管部门协调,将各类金融机构纳入监管范围,实现监管信息共享,成果共用,提升我市金融业整体管理水平。二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注册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发挥“2:2:4:2”风险分担机制功能,推广“见贷即保”批量担保模式,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质效。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增进、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等相结合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三是推进市场化、法制化保护金融债权。依法按照市场化方式处置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信用违约问题。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开展涉金融纠纷案件审执专项行动,推动涉金融案件特别是涉中小微企业贷款案件快审快执。协调相关部门打击“老赖”,深入开展银行不良资产清理维权工作,完善失信惩戒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五)切实增强金融运用能力全市各级行政事业部门,特别是发改、能源、工信、中小企业、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和金融素养培养,努力提高做好金融工作的本领,善于运用金融工具和资本运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氛围。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的人才互动交流,在项目推进、融资会商等方面听取金融部门建议,推动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高度契合。加强向先进地区的学习交流,借鉴其在信息平台、银企对接、融资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晋城市金融提质增效营造良好条件。 

    [1].即担保贷款发生风险后,按“2:2:4:2”的比例(国家融担基金承担20%、省再担保集团承担20%、融资担保机构承担40%、银行承担20%)分担风险。

    [2].地方金融监管范围为“7 4”,具体为: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强化对投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众筹机构、地方各类交易场所的监管。具体到我市,主要涉及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行。

    [3]. 根据金融深化理论,一国金融深化程度通常用m2/gdp来衡量;而对于某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学界常用“贷款余额/gdp“指标来衡量。另外,存贷比指标是衡量金融效率的常用指标。

    [4].如2021年,分行业贷款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仅为5.7亿元,较2019年减少1.9亿元。[5].“1 5”现代产业体系:“1”是以数字赋能,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重点打造煤炭和钢铁铸造双千亿产业集群;

   [5]是加快光机电、煤层气、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五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银河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4 晋城市产业促进协会 银河网站的版权所有
电话:0356-219767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太行南路208号百纺公司三楼 备案号: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