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银河网站 > 调研成果 > 调研报告

水文化”引领苏州转型发展的特征与启示-银河网站

发布时间:2018-12-12 16:23|栏目: 调研报告 |浏览次数:

一提起苏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称誉,以及这一称誉背后的美丽和富足。近年来,我曾两赴苏州学习、考察和培训,这里的小桥流水、园林庭院,以及千年文化古城的历史风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苏州新时期城乡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转型的铿锵步伐和巨大成就更令人惊叹。扪心自问,现实和理智告诉我们,苏州之路的确有许多方面晋城是无法照搬和复制的,但苏州的许多经验与做法,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尤其是苏州水乡的“水文化”,在引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对晋城这样一个以“山文化”为主的资源型地区破解转型发展难题,无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水文化”引领苏州转型发展的主要特征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东靠上海、南临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到42.5%。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2013年,苏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3015亿元,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78元。苏州经济走上了一条新兴产业引领、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助推的发展之路。位居东部沿海的特殊地理位置无疑是苏州转型跨越、率先发展的天然优势,但水乡人民那种“水文化”在苏州转型跨越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

  苏州文化作为典型的“水文化”,开放包容、流动可塑、与时俱进、富于活力,碰到障碍能自行转弯、灵活应对、不断前行。在这种“水文化”的引领下,形成了一种“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精神,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一)“水文化”特征之一:永恒的流动性,使苏州树立了强烈的发展意识

  水流动不居,即使在平静的水面下也暗流汹涌。苏州人秉承了“水文化”的这一特点,在他们身上有着一股强烈的创新发展意识,始终坚持发展是根本。在苏州,无论任何时候,始终高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旗,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苏州人坚信: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才真正困难。苏州不仅要求党政领导干部要懂经济,而且要求党政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全市上下形成了促进苏州经济发展的四个“不论”:不论什么形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公有私有,能发展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转起来就行;不论归谁所有,能交税就行。在苏州昆山,人们“不比轿车比卡车,不比住房比厂房”。在苏州太仓,干部要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自己不会富,不能当干部;群众不能富,不是好干部;带领群众富,才是好干部。”这些都是苏州坚持经济建设这条主线不动摇、不放松的最好写照,是“水文化”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具体实践。

  (二)“水文化”特征之二:独特的渗透性,使苏州萌生了强烈的机遇意识

  水顺流而下、顺势而为,有较强的渗透力。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它反映到苏州人的行动上,就是抢抓机遇不放松。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更是留给敢于谋机遇、善于抓机遇的人的。苏州发展中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谋机遇、抓机遇,千方百计求发展,攻坚克难谋突破。苏州发展抓住了几次大的机遇,乘势而上,奋勇争先。一是抓住了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机遇,赶快办小工厂,从乡镇企业发展中获得了“第一桶金”。二是抓住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带来的机遇,解放思想,市、县、乡全部创办开发区,招商引资大发展,快人一步,先人一把,为苏州发展赢得了10年的主动。三是抓住了乡镇企业体制改革与创新的机遇,推动了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产权制度改革中,当时甚至于是谁能拿出评估价的70%就给谁,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培育了一大批民营企业老板,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与开放型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四是抓住了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以规划引领,拉开了苏州中心城市建设的框架,构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2011年苏州把所辖5市7区规划为4市6区,原161个乡镇合并为60个乡镇。在抢抓机遇的同时,苏州还善谋机遇,实现了超前发展。在苏州,自己能解决的事情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就跑北京,把中央的政策要回来。在谋求发展机遇中,苏州创出了许多全国第一,多数政策是向中央“要”来的。

  (三)“水文化”特征之三:灵活的应变性,使苏州形成了强烈的创新意识

  水灵活多变,遇到高山绕道而行,遇到沙漠化为蒸气飞越;夏为雨、冬为雪,热成汽、冷变冰;宜圆则圆,宜方则方,时刻应景而变。这种“水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善变创新。苏州的转型发展史也是一部变革史。苏州人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谋求变革,敢于创新突破,这是苏州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苏州的经济实力原来并不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以旅游业著称的城市,八十年代开始包产到户,苏州人清醒地认识到人多地少,人均一亩三分地根本养活不了农民,于是全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创造了“苏南模式”。从1978年产值32个亿(在全国中等偏下),90年代乡镇企业固定资产超过1000亿,初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奠定了经济腾飞的基础。1985年昆山市在缺乏基本政策和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以第一个县级市的实力尝试自费搞经济开发区建设,当时花50万元做广告,并冠名为“国家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实这个“国家级”当时是自封的,直到1992年8月才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9月,国务院又批准昆山市成立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市国家高新区;2013年,苏州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2个,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093亿美元,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9.3%,全年完成服务外包合同额85.8亿美元,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推进城乡发展上,苏州紧紧抓住做活土地这篇大文章,推动农村大发展。八十年代发展乡镇企业,苏州大量“占地”;九十年代发展开发区,苏州大量“圈地”;新世纪以来城乡统筹发展,苏州人搞起了“换地”,基本农田异地保护,承包土地入股生“钱”,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资源变资本,黄土变黄金,农民变股东。苏州农村通过社区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大合作”模式,构建了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找到了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2013年,苏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累计4168家,农村集体资产超过1350亿元,村均集体收入超过650万元。全市92%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91%的承包耕地实现规模经营,52.2%的农民实现集中居住。

  (四)“水文化”特征之四:博大的包容性,使苏州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万物,拥有着强大的亲和力。2013年,苏州的全市1300万人口中,本市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几乎各占一半。老苏州、新苏州、洋苏州共存。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46家落户苏州,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7亿美元,全市已有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的人才157人,使苏州成为国际商家投资中国大陆的首选城市之一。经济建设讲环境,招商引资讲服务。苏州在经济建设中始终坚信“好环境快发展、差环境慢发展”。在苏州,老板放手放胆,政府撑腰壮胆。在苏州,能吸引投资的人是恩人,前来投资的老板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引资局面的干部是能人,损害投资环境的人是罪人。全市着力营造了四种良好的环境。一是政策环境;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二是法制环境,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三是服务环境,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四是人文环境,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在苏州,创优发展环境,最根本的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苏州人的认识中,好的政府官员经常跑企业,不是吃饭喝酒,而是了解企业老板最近有什么困难,企业解决不了的,政府就帮助解决。近年来,苏州又提出了创优四大发展环境:一是公开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二是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三是方便快捷的交通环境,四是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苏州经验对晋城转型发展的启示

  晋城地处内陆地区,境内三山环抱,丘陵起伏,“山文化”是晋城的主导文化。稳固、求实、自信、直率、豪气、坚韧等“山文化”品质,无疑对晋城转型跨越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与苏州的“水文化”相比,存在刻板保守、善静少动、喜独难融、封闭自满、视野不宽等问题,成为晋城转型发展的“绊脚石”。借鉴苏州经验,促进晋城产业转型,需要引入先进的文化,走出一条“山文化”与“水文化”相融互补的文化引领之路。

  (一)坚定不移谋发展,克服只想不动、多想少动的问题,让善谋发展成为推动晋城转型真正的共识

  借鉴“水文化”的流动性和渗透力,首先要让晋城产业转型的各种要素动起来、活起来,在全市上下形成善谋发展的共识与氛围。善谋发展就是善谋机遇、出台政策,用政策引导,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晋城作为资源型地区、全国重要的无烟煤基地,长期以来,“一煤独大”、“一煤独秀”的畸重型产业结构,使晋城陷入很深的“煤情结”和“煤思维”。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不仅困扰着晋城,也困扰着整个山西。晋城不是没有危机意识,早在“十一五”初期,就有了“煤挖完了以后怎么办”的提问和呼吁。关小、改中、建大,地下转地上、粗转精、黑转绿,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等产业转型的步伐已经迈出。但这种考虑更多地发生在各级政府层面,基层和企业却普遍存在着当煤炭资源充足时不想转,煤炭产销形势好时不愿转,市场不好时又没有能力转的问题。因此,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晋城必须善谋发展新路径,尽快走出单纯依赖煤炭资源的旧思维,不仅要积极推进“四梁八柱”产业的改造和发展,而且要在“对接上海、融入中原”的过程中,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努力通过晋城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晋城新型工业体系。

  (二)坚定不移抓创新,克服因循守旧、小康即满的问题,让高新科技成为推动晋城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苏州经济转型升级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要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就必须努力摆脱对资源过度的依赖,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通过政策和体制创造核心竞争力,更要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还必须在善变创新上下功夫。要在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两个着力点,在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下,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上。

  (三)坚定不移转职能,克服重审批、轻服务问题,减少权力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让优良的软环境成为强大的生产力

  政治清廉高效、管理公开透明是苏州经济成功发展一个重要的软实力。苏州公共管理的一个核心理念是,政府并非是财富真正的创造者,政府的作用在于成功提供适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借鉴苏州成功经验,推动晋城经济转型升级,就要以优化服务为方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软环境”,不断提升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要把人的“转型”放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以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大战略,带动高科技产业的兴起,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科学定位,做到不缺位也不越位,该管的要抓到位,该放的要放到位,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努力建立一套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为投资者构建一套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务机制,让他们办事容易,创业容易,有了困难解决容易。只有真正把各级政府打造成让人民、让创业者、让企业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才能使软环境成为推动晋城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银河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4 晋城市产业促进协会 银河网站的版权所有
电话:0356-219767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太行南路208号百纺公司三楼 备案号: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