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银河网站 > 调研成果 > 会刊专辑

《会刊》2024年第6期 说说“资源的稀缺性”-银河网站

发布时间:2024-07-04 10:42|栏目: 会刊专辑 |浏览次数:

说说“资源的稀缺性”

640 (16).png

今天一大早,朋友发来一个题目为《资本的真谛》段子,内容是:

   女朋友最近老是幻想,自己如果有七八套房子多好,天天收租不用去上班,每天到处玩,那该多么爽!

    我问她,如果将来大家每个人都有七八套房子,你租给谁?

    她愣了一下说:“那就不让那么多人有钱!”

    我想不错,这一刻你终于领悟了资本的真谛!

   这个段子的本质是讲了西方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一个原理:资源的稀缺性。再往深挖一下,所谓“资源的稀缺性”经常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为什么“资源的稀缺性”会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原理之一呢?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起源于“人是自利”的“理性人”假说,同时和一般均衡理论与价格博弈理论相配套,尤其是二战以后的西方经济学界,更是把“利润最大化”当成了商业的终极目标。因此这套理论也就让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完成套利目标形成一个理论逻辑闭环,而非“为人的发展”而服务。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努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方法之一就是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甚至采用垄断的方法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因此,为了利润,资本可以不顾一切,主观上可以不择手段也就成了常见的现象了,包括抢夺和表面上温和的欺骗。抢夺不一定非得用暴力手段完成,而是可以用客户并不了解成本信息的情况下完成的软抢夺,当然在充分竞争后如果信息透明了,抢夺就无法完成了;温和的欺骗就是表面上是为你的利益角度考虑,利用人性当中爱讨便宜或者情感因素进行,例如一些老年健康产品对老年人进行欺骗。


640 (17).png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所谓的稀缺性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资源的有限性;另一种是被人教育后形成的资源稀缺的感觉。解释这个问题最经典的理论就是关于钻石的故事:

   所谓钻石的稀缺性,本质上其实是钻石的有限性,其主要源于钻石独特的形成条件、开采难度以及市场策略。钻石是在地球深处的高压高温环境下形成的,这一过程需要数十亿年,因此天然钻石的生成条件非常特殊和罕见。虽然地球上的碳含量很高,但能形成钻石的碳元素在地球表层的产出非常有限。此外,钻石的开采难度大,多数钻石矿都埋藏在地下深处。钻石的稀缺性也与人为因素有关,一些钻石生产国如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将钻石开采收归国有,并每年定量出口以换取外汇,这限制了钻石的产量。国际钻石集团通过囤积居奇,人为制造稀缺,以维持钻石的价格。这些策略导致了市场上钻石供应的相对有限性,进一步强化了其稀缺性。需要注意的是,钻石的稀缺性是相对的,因为全球的钻石储量实际上相当高。据估计,全球天然钻石储量高达25亿克拉,这表明从总量上看,钻石并不真正稀缺。然而,由于低产量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市场控制,钻石在市场上呈现出相对的稀缺性。

   上面这个分析其实只是在客观层面来解释钻石的相对稀缺性,如果从主观层面考虑,更多的情况是资本集团对大众的舆论和洗脑教育,用那句“爱情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词硬把大众希望爱情永恒的期望拉扯到了一起。然而,现在这个社会,相信大家都认同这样一句话“爱情是有保质期的”,持久的爱情似乎不存在。说句煞风景的话,其实钻石商人恨不得你多离几次婚,多找几个小三,他的钻石还能多卖几颗呢!

   其实,西方经济学一开始是从伦理学分离出来的,但是当下的西方的商业文明早已摆脱了“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以及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提倡的《道德情操论》和“价格正义”的伦理约束,尤其是二战以后为了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道路上狂奔的更快,一方面有节奏的靠垄断从客观层面努力制造让资源具有有限性,没有有限性也要创造有限性,让你感觉资源稀缺;另一方面不管资源是否真的稀缺,不断加强对社会的“拜物教”和物质攀比教育,树立物质财富多寡论英雄的心理驱动力,让人不断地加强从众心理,形成“乌合之众”心态,从而为获取高额利润制造气氛。

   再举个微观层面的例子,大家在买东西的时候,当你和销售员能否成交谈判博弈到了最后的时刻,销售员看你仍在犹豫时,往往会抛出最后一句话术:“今天是我们搞活动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恢复原价了”,或者说“我们的优惠指标就剩这一个了,你不买就就被别人抢了”,这个过程就是销售员制造一个“优惠权”的资源稀缺性来逼单,希望你能成交。其实你要不买,商家的销售如果不好的话,再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优惠权”的稀缺性从来不存在,或者说即使这个产品真的销售完了,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其实你根本不缺乏更好的替代方案。


640 (18).png

   当然我们承认,资源客观上是有限的,这也是自然资源最本质的特征。按照西方人的理论,资源的有限性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在矿产资源中尤为明显,按美国学者梅多斯于1974年的计算,全世界的金银最多可开采20年;石油、汞、铜、铝可开采40年;天然气可开采60年;镍可开采75年;锌、锰、铁、煤可开采100年。根据最近的测算,石油资源最多可采50年。由于任何一种矿物的形成不仅需要有特定的地质条件,还必须经过千百万年、上亿年漫长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因此,相对于人类而言,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消耗一点就少一点。其他的可再生资源如动物、植物,不仅其再生能力受自身遗传因素的制约,受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且利用过度,使其稳定的结构破坏后就会丧失其再生能力,成为非再生性资源。与其他有限资源相比,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这些恒定性资源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从某个时段或地区来考虑,这些资源所能提供的能量也是有限的。

   第二,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风力等资源都可用于发电,但总的来看,可替代的投入类型是有限的。例如,温室技术可替代土地资源而生产粮食,空间的利用可以替代工业及住宅用地的不足,但作为人类生存必须具有的淡水和氧气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以替代的资源。

   但是,他们的这些观点其实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由于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是无限的,任何物质都是不断循环运动、不断更新发展的,因此都可以不断重复利用。而且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无限的,人类能够依靠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避免资源有限带来的问题。当然,我们并不能因为有无限发展的科技进步和替代方案就对资源危机无动于衷。由于不同资源其更新能力不同,更新所需要的周期也不同,如果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它的消耗超过它的更新能力和更新速度,资源就得不到恢复而受到破坏,甚至从地球上消失。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从长计议,必须珍惜一切自然资源,注意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掠夺式开发资源,甚至肆意破坏资源。

   所以,“资源的稀缺性”这个经济学原则本身只是从“自利的理性人”角度构建的一个只为自身利益服务的原则,并且如果你还无底线的贪婪的话,那么就会觉得“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但是你要换个角度和理念,如果这个资源本身是努力为大多数的人造福的,而只是追求适度的利益,并且愿意和别人共享生产力成果的话,那么这个“资源的稀缺性”本身并不是不可以解决,也顶多变为“资源的有限性”。



   反过来说,如果“资源的稀缺性”真的存在的话,为什么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却是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资本宁可把牛奶倒掉也不愿意给买不起牛奶的穷人喝呢?“资源的稀缺性”和“生产过剩危机”在这里是不是形成了一组悖论,但他们居然可以在同一个机制下和谐共处,那么这就只能有一种解释,他们都是资本获利的工具,而非为人的发展而服务。就是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依然能利用人的各种欲望制造出稀缺性。例如,房地产中的房子的位置、面积、朝向、楼层等因素都能成为稀缺性,而且所有的房子都具有唯一性。

   所以,“资源的稀缺性”只是主观意识而已,它基本上是某些利益群体在当下全球性的资本主导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制造出来的资源匹配问题,客观上并不存在。当下躺平的年轻人那么多,自觉主动的抛弃过度竞争,降低欲望,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那些房地产大佬和从业者们深深地感到制造“资源稀缺性”越来越困难。再往高大上一点的角度,如果你要是从造福人类的角度去看所谓“资源稀缺性”问题,那些所谓的资源稀缺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资源稀缺性”也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它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分配的问题。

    参考书目:

    1、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讲义》(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

    2、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在中国思索正义、效率和公共选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胡长明 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

    4、〔德〕卡尔·马克思:《资本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04。

    5、〔美〕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 著 萧琛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01-01。


(本期责任编辑  段玉明)


银河网站 copyright © 2002-2024 晋城市产业促进协会 银河网站的版权所有
电话:0356-219767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太行南路208号百纺公司三楼 备案号: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