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年 寄 语
2018年我们已圆满划上句号。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本刊将秉承研究区域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宗旨,以转型、改革、创新为重点,为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继续努力,贡献才智。本刊热切期望大家思想再活跃一点,形式再活泼一点,围绕中心工作,跟踪理论前沿,关注热点难点,一起努力把《会刊》办成有理论深度、思想高度、视野宽度、有参考价值的期刊。
激励的威力
牛迷书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英明抉择: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值此纪念改革开放40年,重温改革开放初期那段历史,当年反复讨论的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改革?改革要改什么,靠谁改革等又浮现面前,引发起对一些问题的重新思考。
(一)
1978年这一年,历经10年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国人痛定思痛,深感党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出了严重问题,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遇到了严重困难,用当时的话说,中国面临着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不改革不行。在当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为之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2月18日至12月22日)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篇讲话重点阐述了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号召全党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在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要把人们从不合时宜的理论教条中解放出来,打破思想僵化,革除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弊端。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放和激发社会的活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鉴于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改革要靠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当年有个形象的说法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基于此,小平同志一再鼓励基层的同志思想要再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要再大一些,大胆地闯,大胆地试,错了,改过来就是了,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在改革的实践中学会改革。所以,我认为,“摸着石头过河”这句大白话其内涵博大精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大众化”表述,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所有的改革都是改变,但不是所有的改变都是改革。比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体,这是一种改变,这种改变是一种进步。袁世凯复辟称帝,改变了民主共和国体,但显然这是一次历史的倒退。因此,有学者提出,判断改革的标准主要看其对社会演化趋势的影响,是促进社会总财富增加还是减少,总体是变好还是变坏;对社会经济的演化,诸如从政治到经济、从社会到文化、从科技到伦理等领域的影响,是否符合社会进步的逻辑;社会运作的成本是升高还是降低等。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高度概括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们洞察改革提供了圭臬。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经典作家的定义,生产力由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构成,其中人(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所以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解除对人的束缚,释放人的创造潜能。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仿效前苏联的体制模式演化发展来的。计划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管制经济,企业是政府的附庸,一切听从上级的指令,没有自由选择权,经济运行没有活力,更没有效率。而计划经济体制不是孤立的,有支持它的理论体系,有与它相配套的社会、文化管理体制,且形成了那种体制下的权力和利益格局。所以改革首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是对原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和再分配,这就决定了改革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决定了在推进改革的策略上不同时期都要慎重地选择重点,首先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带动全盘,但又不能单项突进。单项突进犹如跛脚走路,难以行稳致远。唯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联动,全面推进,方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对这些巨大变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方面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给出了各自的解释。在这里,我只讲一点。我认为,贯穿于40年改革开放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承认人、尊重人的利己求富心理。计划经济时期,要求国人要大公无私,批判物质刺激;认为小生产是滋生资本主义的温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搞“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使平均主义盛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压抑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民穷国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守法经营先富起来,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社会财富象魔术师的魔法一样急速增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千千万”,说的就是土地联产承包联住了农民的心,“缴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无比威力,就是重塑激励机制,党和政府承认、尊重和利用了农民追求利己求富的心理,把亿万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与索取剩余产品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解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开山之作《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举例讲,面包师、酿酒师和屠户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不是对他人的恩赐,而是为了利己。正是这种为了利己必须利他的内在经济逻辑,促进了国民财富的增长。基于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市场经济理论就是研究人、激发人的创业创富潜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学说。利己求富,追求美好生活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个体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的方针政策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的管制向市场经济主要靠激励转变,顺民意、得民心,这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秘诀之一。
(四)
改革开放40年成就辉煌,但40年一路走来历经风雨,披荆斩棘,实属不易。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怀念一代伟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并向40年来在各行各业敢闯敢试、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开拓者们致以衷心的敬意。
近些年来,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大凡容易改革的都已经改过了,现在要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人把过去的改革看得很轻松,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大家知道,由于改革是要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权力和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和再分配,必然要遭遇传统意识形态和既得利益者的顽强抵抗。仅以农村土地大包干为例。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竞需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在一份分田到户的“大包干”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基于满足老百姓“吃饱肚子”的要求,冒着来自各方的非难和攻击,排除各种干扰,坚定的支持小岗村的做法, 并说服动员全省的各级干部推广小岗村的经验。1980年万里同志调到中央工作,调整后的安徽省委就连续召开会议,否定“包产到户”,使全省形势大变,有的县甚至急急忙忙下禁令不许搞“大包干”,“包产到户”。坚持“大包干”的滁县地区成了全省的一个“孤岛”。1980年9月14日至22日,新的中央领导班子召集各省(区、市)党委第一书记会议,对农村包产到户问题进行专题座谈。会议一开始只有少数几个书记表示支持,多数表示沉默,还有几个书记公开站出来反对,还发生了著名的“阳关道与独木桥”的争论,会议几乎到了开不下去的地步。会议最后形成的中央1980年75号文件,被称为是个妥协的文件。还有围绕广东省南海县陈志雄承包渔塘雇工、安徽芜湖“傻子瓜子”雇工的激烈争论,经济特区是资本主义的“租界”,还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场的激烈争论等等,“管中窥豹”,由此可见当年改革开放起步阻力之大,推进工作之艰难。近日,《财经》杂志刊发了一篇深圳市原副市长张思平的专访文章。他在简要回顾了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后讲,从40年改革的历史看,不管哪个阶段,改革都是一个涉及到利益、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困难的一件事情,很难说哪些阶段改革容易,哪些改革难,应该说都不容易,都很难。只不过是每个阶段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具体风险不一样而已。我赞成这种看法。
(五)
改革开放40年成就辉煌,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济社会问题,诸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扩大,贪腐之风蔓延,社会伦理沉沦等。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上有不同的说法。我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抑或是有些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脱离实际或实施不力造成的。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又出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有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新情况。改革中的问题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应对内外部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新挑战,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都要求进一步加快全面深化改革。但是,与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比,当前改革的社会氛围还没形成,改革的共识在减少,改革的动力不足,有学者称社会上出现了改革“疲劳症”现象。财政部财科所前所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在近日的一篇文章中讲:“十八届三中全会60条一推出便好评如潮,但这样一个重要指导文件的落实,现在在很多方面是远远不如预期”。如何重新激发广大群众的改革热情,把顶层设计和基层群众的积极探索结合起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众所周知,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正确的改革的理论不是来自头脑而是源于亿万群众的实践,同时要接受改革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解放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要的监管不可缺少,但主要是靠把激励搞对。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至今未得到彻底清理,现实生活中管制思维仍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激励机制的完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等等。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认真而又正确地从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始终坚持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航向前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激励的社会法治环境,定能汇聚起蕴藏于全社会的磅礴力量,抵御各种风险,乘风破浪,胜利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本文系作者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