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讨论贵在行动重在实效*
牛迷书
根据省委安排部署,当前,晋城上上下下、各行各业正在开展“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大讨论。我认为把“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组合在一起,目的是要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大讨论振作精神,在改革创新中有所作为,建功立业。“奋发”强调的是精神状态问题,要有强烈的进取心;“有为”强调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在这两者之间,“奋发”又是第一位的。能力不够、不会作为,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而精神状态萎靡、缺乏进取心,即使有能力也不过聊胜于无而已。
改革创新、奋发有为是针对当前部分干部群众中存在的“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的时弊提出的,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要冲破思想禁锢、利益的蕃篱,必要的形式是需要的,但不能坐而论道,不要把大讨论停留在开会、发文、写笔记上。大讨论贵在行动,重在实效。在大讨论中,要及时地把广大干部群众激发起来的积极性引导到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上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市委、市政府关于2019年晋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都已明确,当前最要紧的是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及时地把广大干部群众在大讨论中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实实在在的成果。
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强调全社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参加,但要使大讨论真正取得成效,各级领导这个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各级各部门领导在大讨论中要敢于把自己摆进去,带头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大讨论不断引向深入,以新的精神风貌,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在改革创新中敢于担当,奋勇争先,各尽其责,协同配合,把晋城改革创新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改革创新,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要标新立异,自己所想所做和现在的不一样,和别人的不一样。同时,改革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是新生事物不断完善的过程,有的甚至要经历几番挫折。这就需要有一个对改革创新者宽松、宽容的环境,对改革创新有一定的耐心。而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还不够宽松,监管的办法多,激励的措施少;挑毛病的多,持续给力的少。对改革创新缺乏成本代价意识,又总希望取得立竿见影之效,使改革创新者顾虑重重,望而生畏。这是必须正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本文系作者于2019年3月14日由市委新闻中心市新闻传媒集团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晋城原煤产量超亿吨:祸兮?福兮?
王之鸿
据《晋城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市2018年原煤产量达10370万吨,首次跃上亿吨级台阶。与此同时,当年煤炭价格也攀上新高峰,如晋城煤化工企业所进炭块价格最高达1300元/吨,回升到甚至超过了以往的高位。受益于煤炭行业从产量到价格的强势拉升,全市经济也强劲反弹回升,形势一派大好,仿佛又一个黄金期开启。然而,回望来路,不由令人升起“祸兮?福兮?”之杞忧。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针对晋城作为一个产业结构以煤、铁为主,经济增长以外延扩张为主,生产方式以传统工艺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区的状况,全市上下已经认识到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开始重视谋划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启了“地下转地上,一矿办一业”的探索。尤其随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经济疲软,1999年底全省大力部署和推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晋城上下同心同德,奋力推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粗放式增长到集约式增长的转变,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但这种局面并没持续多久,随着2001年我国“入世”后各方面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剧增,2002年开始步入煤炭业“黄金十年”,全市煤炭总产量从2001年的4000万吨攀升至2011年的9000多万吨,采矿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占比从2001年的17.2%激升至2010—2012年的50%以上,在二产内部占比则高达80%;与此同时,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则由20%以上挤压至个位数,我市“两个转变”的进程被严重干扰和切断。待潮汐退后,晋城经济遭遇断崖式下滑,gdp增速从两位数一路滑落至2015年惨不忍睹的最低点3.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深切体验了“资源的诅咒”。
去年,我市按照高质量转型发展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先行区”“领跑者”“桥头堡”三大目标,积极采取“三稳一加大”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经济运行低位开局、稳步回升、稳中向好,好中提质,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晋城经济实现了u型反转。这无疑是可喜可贺的大好势头。然而,虽然晋城非煤产业增长较快,规模不断呈现扩大态势,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晋城新旧动能的转换仅仅是开了一个好头,全市经济形势好转的主要支撑仍然是煤炭业,甚至可能较长一段时间也是这样,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自得自满。
我们知道,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煤炭业又是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行业,在任何地区都必然有其衰落和谢幕之时。可以说,现在煤炭市场之景气正如塞翁得马,固然福兮,焉知非祸?说他是福,因为有利于为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更长时间的支撑,为新兴产业的腾挪培育留出更加充裕的空间。说他是祸,因为历史的轨迹显示,每当煤炭形势顺风顺水之时,晋城上下往往容易麻痹了转型的意识,涣散了进取的斗志,松解了发展的步伐,把培育非煤产业置之脑后, “高质量”云云更是抛之九霄云外,只能留待又一轮退潮时又一轮的懊悔和兴叹。
故而,晋城要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惜福远祸,就必须不畏浮云遮望眼,念念不忘“三省吾身”:我们“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没有?我们民营经济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低的状况改善了没有?? 我们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了没有???
(本期责任编辑 段玉明)